KU游体育宿迁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07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0%,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5.0%。物流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2.1%下降到20.2%。目前,全市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共有407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为16.97亿元,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有34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1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万元有6家。新培育1家运输企业开展多式联运业务。粮食物流和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已经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特色。宿迁粮食物流中心是省粮食物流规划四大枢纽、八大节点之一,是国家粮食局确定的黄淮海地区小麦物流四大节点之一。

  物流服务通道设施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水路和铁路为补充的运输体系。至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0332公里,比“十五”末增长了58%,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7公里;境内大小航道19条,航道总里程为913.09公里(其中京杭大运河航道112公里),共有内河生产用码头泊位187个。“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28995万元建设四大港区,累计新增1000吨级码头2个,500~1000吨级码头20个,500~300吨级码头18个。全社会货运总量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货运量8302万吨,是“十五”末4.4倍,其中公路6446万吨,水路1856万吨,分别是“十五”末的4.0倍、6.2倍。

  物流装备水平稳步提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货运量的不断增长,货运经营主体规模化有所提升。货运车辆出现集约化、大型化的趋势,其中大中型货运车车辆增长较快,且专用车辆初具规模。2010年,全市营运载货汽车21558辆,总载重量达28万吨位,较“十五”末分别增长74%,241%。虽然货船总量和载重吨位呈现上下波动并缓慢上升趋势,但是船舶运输速度、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物流市场需求空间不断扩大。宿迁立足苏北,面向长三角、沿海地区、淮海经济区着力培育物流需求市场和拓展物流服务腹地,物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1%,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千亿大关,达101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00美元。至2010年,建成各类农产品市场300个,产品辐射上海、江浙等地,为物流业提供跨区服务需求。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集群特色明显,已形成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建材玻璃、化工医药和金属加工等六大支柱加工制造业,“大进大出”的产业特点带来了大量货源。201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2.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8倍。随着滨湖新城、洋河新城建设,城区人口集聚,释放大量商贸物流。全市已形成一批大规模、有特色的专业市场,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6个。“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1.5%,至2010年达286.74亿元,城市、城际配送市场已初具规模。

  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委、市政府在加强物流规划、物流园区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的培育的同时,不断加强物流服务软环境建设,切实支持物流业发展。2004年《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对投资建设物流中心和交易市场的,在土地出让金和税收上实行先交后奖的优惠政策”。2005年《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汽车消费市场发展若干规定的通知》中规定:“对有关货运企业所属车辆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2007年我市与连云港签订共建共用口岸合作协议,建立无水港,将连云港口岸的服务功能延伸至宿迁,优化海陆多式联运及口岸通关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市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全国平均17.8%)、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平均15.5%),主要原因有: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尚未形成多式联运网络体系。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有效衔接。目前境内五条运输通道,除京沪通道外,其余均普遍存在通道供给单一、运输保障性较差等问题。公路、航道等级偏低,港口建设相对滞后,且主要港口缺少与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导致京杭运河“黄金水道”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1]。境内新长铁路仅在沭阳有小型货运站,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服务偏低。全市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突出。目前全市70%以上物流企业属中小规模,大多物流企业都是由运输车队、仓库经营公司或者联运机构等转换或者更名而来,并以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为主,专业化、网络化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严重缺乏,企业之间深度的物流合作比较困难,致使企业物流成本偏高。

  整体布局分散,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以港口为代表的核心物流资源企业化现象严重,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低下并存,物流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利用。由于缺乏规划引导,物流布局分散,物流场站普遍规模偏小,服务功能简单,经营方式落后,尚未形成集聚效应。

  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目前我市只有少数物流企业运用物流软件来对车辆进行简单的跟踪管理,尚未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便捷化、个性化”的需求,阻碍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及区域间物流信息互通,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政策缺失,尚未理顺管理体制。由于缺乏整体的指导物流行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的产业政策及相关的支持配套政策,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物流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行政壁垒、行业壁垒,妨碍了宿迁市物流业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专业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由于现代物流业起步比较晚,再加上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各个层次的专业物流人才严重缺乏。物流公司企业系统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物流的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复合型专业物流人才的缺乏,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纵观国内外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推动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和国际市场一体化发展,为宿迁等新兴城市发展国际贸易,拓展国际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必将推动宿迁国际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美国等发达国家财政金融风险明显上升,西方发达国家增长动力减弱所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保护措施和技术壁垒增多,也会给宿迁等新兴城市快速拓展国际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

  内环境。国家已经把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2009年,国务院制定并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了中央投资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11年,国务院多次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8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提出了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等九个方面的政策措施。2012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的通知》,明确了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为宿迁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但是,宿迁物流业发展起步较晚、企业规模偏小,如何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中迅速发展壮大自己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区域环境。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的实施,区域经济将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宿迁位于沿运河发展带上,属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东陇海经济带交叉辐射区,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其产生战略叠加效应。我市可充分利用叠加效应,积极参与集团专业分工合作,更好地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获得生产要素互补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江苏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沿运河物流带,把宿迁定位为“淮海经济区和沿运河物流带重要的物流节点,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食品物流”。随着我市融入长三角、接轨江苏沿海开发步伐的加快,将推动我市在更高平台上谋划物流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策划更大的物流载体和项目,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徐州、连云港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其政策优势将对周边城市产生极化效应。同时沿海、沿江城市港口发展及现代物流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迫使我市物流业必须找到一条与周边城市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宿迁实际。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城市空间拓展步伐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随着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振兴和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实施,将为我市物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随着盐河贯通,宿连运河、宿新高速公路和宿宿淮、徐宿淮铁路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日趋完善,为我市策应沿海开发,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区域服务基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加速提升期,根据“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将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集群产业基地化”等发展举措,制造业和商贸业的加快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制造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城市商贸配送物流、农村物流等产业物流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我市物流业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随着《关于加快宿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宿迁市重点物流园区(中心)、重点物流企业和重点培育物流企业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也将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高端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工业与物流业仍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这都将影响物流业的整合、集聚、提升和创新步伐,能否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需要,实现突破发展、跨越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挑战性。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市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沿海开发战略和苏北振兴战略,紧紧抓住国内外服务业加速向苏北转移、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和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重要契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物流业“在调整中提升、在整合中做大、在创新中发展”,实现物流业跨越发展、集聚发展、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谋求更大突破、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提供重要保障。

  为了确定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分析物流市场发展趋势和制定发展政策提供定量参考依据,规划组采用多种方法对我市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

  物流业发展规模预测。关于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的计算,目前国家还没有公布统一的法定标准,且我市也没有系统的历史统计数据。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25号)中的全国性指导计算方法,计算物流业增加值。由于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市场、投资、贸易、消费等因素对物流发展有所制约,非经济因素(如企业经营理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量非经济因素的存在使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在物流发展的水平预测也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数值来反映。本规划采用对物流业发展规模预测采用高(灰色系统)、中(ARMA平均预测)、低(平均增长率)三种不用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将三种方案结果取平均值,得到我市2011-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物流业规模不断增长,将保持18%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

  城市配送市场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物资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城市配送需求。目前城市物流配送量还缺乏资料进行科学预测,规划组通过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反映城市配送需求的发展趋势。依据宿迁市2001~2010年的历史数据,采用高(灰色系统)、中(ARMA平均预测)、低(趋势外推)三种不用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将三种方案结果取平均值,根据预测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近20%左右,到2015年将达700亿元左右,较2010年翻一番。如此巨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产生的城市物流配送需求量是巨大的,因此对我市的城市/城际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货运量需求预测。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货运量近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规划组采用高(灰色系统)、中(回归分析)、低(趋势外推)三种不用方法进行预测,并将三种方案结果取平均值,得到全市2011-2015年货运量。

  根据该预测结果,“十二五”时期,我市货运量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近20%左右,到2015年货运量达16000万吨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巨大货运需求即对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也对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国家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结合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宿迁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宿迁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我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按照整合、集聚、提升、创新的发展思路,以优化空间布局为切入点,以降低物流成本、完善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为核心,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以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支撑,壮大企业主体,扩张产业总量,提升发展水平,将我市打造成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重要的物流腹地,立足苏北、辐射淮海经济区、融入长三角的现代物流节点城市。

  “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确立宿迁市物流业发展的“东进西拓、集约提升、引大扶强、科技引领”四大战略。

  ——东进西拓。充分发挥宿迁叠加区位优势,向东策应江苏沿海开发,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加快实现与东部地区全面对接;向西加强与淮海经济区城市交流合作,拓展豫东南、鲁西南、皖北地区物流业务,充分发挥宿迁在区域物流发展中承东启西作用。

  ——集约提升。依托重点产业带,整合物流企业、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集聚,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促进物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引大扶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密切跟踪国内外物流产业转移动向,依托重点物流园区(中心),积极引进一批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本地骨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区域服务网络广、供应链管理强、物流服务水平优的现代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物流发展格局。

  ——科技引领。通过制定和推广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加快重点行业、重点物流园区(中心)具有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业务协同、专业化服务、政府服务等主要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从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有效提高物流效能。

  “十二五”时期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城相互支撑、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布局合理、信息畅通、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物流业规模实现跨越增长。进一步扩大物流业总体规模,物流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18%以上,至2015年达150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以上。

  ——物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一核四带多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新建综合型物流园区1个,培育发展专业物流中心6个。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建成2个省级重点物流园区。

  ——物流企业实力快速增强。重点物流企业培育取得明显进展,力争新增营业收入过亿元物流企业15家,其中超10亿元物流企业5家;新增省级重点物流企业10家,市级重点物流企业30家;培育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

  ——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力争降至16%左右。

  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布局、货物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等众多因素,按照集约、集聚发展要求,努力构建 “一核、四带、多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图1),即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区,打造物流业发展高地;以沿京杭运河物流发展带、沿宁宿线物流发展带、沿京沪线物流发展带、沿宿新连物流发展带为支撑,构建物流产业发展骨干网络;以基地型重点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节点,健全物流产业发展体系。

  “一核”——指中心城市核心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导区域,依托中心城市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建设运河中心港物流园和洋河酒类产业物流中心、宿迁粮油食品物流中心、中联保税物流中心、华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义乌商城物流中心、耿车货物配载物流中心等六个专业化物流中心,加快形成集聚全市物流产业、人才、资本和信息的物流业高地。

  “四带”——指沿京杭运河物流发展带、沿宁宿线物流发展带、沿京沪线物流发展带、沿宿新连物流发展带。

  沿京杭运河物流发展带:依托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宿宿淮铁路、S325等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运河运输能力,重点打造服务于新材料、新能源、建材、煤炭、粮食、酿酒食品等产业的物流发展带。

  沿宁宿线物流发展带:依托宁宿徐高速、S121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服务于纺织服装、粮油加工、塑料加工、钢材、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物流发展带和商贸物流发展带。

  沿京沪线物流发展带:充分发挥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等要素流通功能,重点打造服务于电子信息、林木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的物流发展带。

  沿宿新连物流发展带:依托宿新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宿新铁路,全面沟通江苏沿海开发带和沿东陇海开发带,加快与连云港建设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的全面对接,打造策应江苏沿海开发、沿东陇海产业带,以港口物流、集装箱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业态为重点的物流发展带。

  围绕宿迁市的物流需求类型,以交通运输空间布局为基础,以多式联运枢纽和公路、铁路站场为支撑,规划形成“基地型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物流节点发展格局,具体方案如下:

  基地型物流园区——重点开发建设中心城市的宿迁运河中心港物流园以及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城区的大型综合物流园。

  宿迁运河中心港物流园:北起运河中心港,南至宿宿淮铁路宿迁站,规划面积2000公顷。充分利用京杭运河宿迁中心港内河码头和宿宿淮铁路宿迁站的铁路运输资源,大力开展公、铁、水多式联运,着力构建电子商务、物流金融、专业物流、采购配送、销售展示、配套加工、仓储平台、货物配载、公共信息等九大功能平台,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贸易、保税物流、服务贸易等业态,将其打造集交易、配载、产品展示、装卸、仓储、加工、信息等综合配套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内河二类口岸。至2015年力争建成省级重点物流基地,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

  沭阳物流园:位于规划中沭阳的重庆路东侧与宿沭一级路南侧的交汇处,规划面积40公顷。打造服务沭阳及周边区域,集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以物流信息交易为核心,以公路运输为主,公、水、铁多式联运的现代化物流园。

  泗阳临港物流园:位于泗阳港附近,东临267省道,规划面积67公顷。建设集仓储、运输、配载、搬运装卸、停车、信息交易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物流中心,主要承担京杭运河泗阳港的货物集散,水泥、黄砂、石子、钢材等建筑材料运输,粮食仓储、运输等,以及附近工业园区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进出口任务,打造形成具有物流组织管理和经济开发的现代物流园。

  泗洪物流园:位于宁徐高速泗洪出口与245省道交界处,紧邻S121,规划面积47公顷。立足泗洪、服务苏皖边界城市,以波涛物流、腾达物流、海洋物流等重点企业为带动,建设成为大型市场、制造业、鲜活农产品等服务的综合物流园。园区重点建设第三方物流功能区、物流商务功能区、制造业物流功能区、专业市场物流功能区等四大功能板块。

  专业化物流中心——根据我市产业集聚与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建设依托制造业基础,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中心;依托生产和生活资料集中交易场所,为商贸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中心;依托交通体系,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枢纽型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洋河酒类产业物流中心、宿迁粮油食品物流中心、华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耿车货物配载中心、义乌商城物流中心、中联保税物流中心等。

  洋河酒类产业物流中心:位于洋河新城,规划面积47公顷。以洋河酒厂工业园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集仓储、流通加工、运输、配送、展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综合后勤、公铁联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酒产业供应链服务物流中心。

  宿迁粮油食品物流中心:位于开发区大道南、徐淮路两侧,规划面积133公顷。依托大运河黄金水道和便捷的中高等级公路铁路网,将其打造成“国内知名、江苏领先、苏北一流”的集粮食储备、加工、质量检测、批发配送、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的粮油食品饮料物流中心。

  中联保税物流中心:位于宿城区南环西路,规划面积33公顷。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建设集仓储、货运代理、运输装卸、包装、加工、配载、城市配送、信息处理、商检、保税、直通式海关监管点、停车、休闲食宿为一体,为进出口货物提供保税和监管服务的保税物流中心。

  华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位于宿沭一级公路与东外环交汇处周边,规划面积200公顷。依托宿新高速曹集出入口和京沪高速宿沭连接线通道,加快华东农业大市场农产品交易区、物流区、市场配套区、冷库等功能区建设,集聚已形成的华东农业大市场,打造立足宿迁、着眼苏北、辐射长三角具有加工、分销、配送、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物流及冷链物流为特征的物流中心。

  耿车货物配载中心:位于徐宿淮高速宿迁西出口北面,规划面积100公顷。加大吸引优质、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加快建设管理服务中心、物流信息交易中心、零担快运中心、仓储配送中心、车源中心、后勤配套中心等功能中心,打造成服务于八里钢材市场、耿车再生资源城、四季青服装城,以公路运输为主,专线运输为特点,服务于中心城市西部及周边地区的货物配载中心。

  义乌商城物流中心:位于发展大道以东,环城南路以北,规划面积30公顷。加强义务商贸城仓储物流区、市场配套区、车源中心等功能区建设,打造服务义乌商贸城及周边特色专业市场,提供集仓储、运输、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以专业建材、综合小商品、家具家电等各类生产、生活产品物流服务为主的物流中心。

  围绕物流业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装备建设,不断完善区域物流体系,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培育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物流业升级转型,实现跨越发展。

  进一步强化港口、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及集疏通道建设,改进运输方式,整合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装备水平,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坚持着眼于接轨沿海大开发、融入长三角,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配套完善的原则,优化综合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积极打通跨市、跨地区物流服务的运输通道,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努力建成公路、水运、铁路、空运、港口相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以加快高速公路、完善干线公路、提升农村公路为重点,全面形成“二纵一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八纵八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构建强有力的路网综合保障体系(图2)。重点加快淮河、沭河的航道清理改造工程,提升航道等级,推进宿连航道、洪泽湖西南线航道、成子河航道等航道建设,形成“三纵、两横、两连”的航道格局(图3)。提升京杭运河通航能力,开通京杭运河集装箱运输,充分发挥京杭运河江苏段“黄金水道”作用。围绕建设二类口岸目标,加快推进运河中心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形成矿建材、钢材、粮食、危化品、集装箱五大货种码头布局。加强港口间业务合作,实现内河港口与连云港港口等沿海港口、沿江港口的有效对接,提高内河、沿海和远洋运输能力。依托新长铁路、宿宿淮铁路,建设延伸专用线,实现与内河港口的有效衔接。同时抓紧开展徐宿淮盐铁路前期工作。完善通往周边机场的公路框架,积极拓展航空运输市场。同时,适时开展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研究。不断完善公路货运枢纽、铁路货场、内河港口等港站枢纽的功能,打通连接主要节点之间的物流通道,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推进形成公铁水联运发展格局。到“十二五”末,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7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460公里;新增铁路里程280公里;完成干线公里;新增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20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600万吨。努力构建以高效集疏运体系为基础,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化网络,建立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化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提升物流装备水平。采取财政补贴、奖励资金或税费优惠等经济手段,重点推进运输车辆的厢式化和重型化,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积极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船、成品油运输船等专业运输船舶。力争到2015年厢式货车、集装箱车和专用载货汽车比例达到35%以上;主要内河水域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其中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率达到90%。引导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创新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甩挂运输、科学合理增加挂车数量,激发“一拖多挂”的生产组织模式,提高车辆周转效率。到“十二五”期末,从事甩挂运输作业的拖挂比达到1:2以上,培育1~2家拥有50辆汽车列车组(拖挂比1:2)的甩挂运输示范企业和1~2个标准化的甩挂作业示范站场,初步建成区域性挂车资源共享系统和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开发与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业设备。

  全面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现代农业、信息技术、金融业之间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间的深层次融合,促进物流业务外包剥离,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金融服务体系。

  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重点产业集群,引导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分立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流程;鼓励物流企业主动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有效解决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交易,推动工业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

  促进物流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各类大型市场,鼓励大型商贸市场与物流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市场+商户+物流”的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格局。

  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物流体系的同时,以大型农产品市场为龙头,加快形成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冷藏、加工、运输、配送“一条龙”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同时积极发展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的民生物流工程,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推动城乡物流一体化协调发展。

  促进物流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支持传统物流企业通过导入仓储运输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新型供应链管理技术等电子物流方式,提升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水平,整合功能、延伸服务领域,实现运输、仓储、配送一体化管理;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园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物流金融服务平台等,全力打造“智能物流园、智慧供应链”。

  促进物流业与金融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引导外地银行、风投、创投在宿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积极发展物流金融,推行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动产质押、保兑仓等新兴金融业态,为现代物流业提供金融保障。

  突出市场主体建设,通过培育、引进、剥离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向综合化、一体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推动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品牌价值。

  培育壮大骨干物流企业。以“扶大、扶优、扶强”为原则,按照市级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选择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发展潜力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运输型、仓储型、服务技术型、综合型物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从事传统物流业务的企业重组改造,通过扩大经营、延伸服务、与大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向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运用供应链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加快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进一步放宽物流企业经营范围,鼓励优势物流业企业连锁经营,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30个物流骨干企业和推进30个重点物流项目。

  大力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根据国际国内物流产业转移动向,紧紧依托宿迁优越的物流区位条件,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进入宿迁物流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其物流组织体系、信息平台、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来提升宿迁物流业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鼓励支持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分部,建设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二级分支机构等。

  积极扶植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加大对中小物流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中小物流企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激发活力。着力整顿和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提高企业诚信运作和专业化服务的水平。通过骨干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提升能级,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物流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物流企业诚信监督制度,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释放三次产业中的物流需求。加强区域战略合作,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物流腹地需求。

  引导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推动制造业、商贸业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拓展,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进一步提高宿迁物流社会化程度。适时选取典型物流企业开展产业联动试点示范,引导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以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进一步释放物流需求外包的业务范围,提高物流需求外包的功能层次。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统一配送,引导物流企业与商贸企业联动发展。围绕服装批发市场、建材批发市场、家具批发市场、废旧物资交易市场等十大专业化市场,重点支持大型专业化交易市场物流服务的整合,形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

  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积极推进物流业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打破区域壁垒,引导物流资源跨区域整合,建立通畅高效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针对宿迁市开发区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引导物流项目进区发展,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专业园区、新城区内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共用,构建与区域内物流产业紧密配套的物流联动保障体系。加强宿迁与长三角区域、江苏沿海地区、淮海经济区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对接,推动区域深层次物流合作和联动发展。通过宿盐连运河、宿新高速,打开宿迁“借陆出海”、“借水出洋”的通道,在有条件的物流园区(中心)建设针对连云港港口的集装箱场站,推进集装箱运输绿色通道建设。积极争取宿连铁路、宿新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打通到连云港、上海的铁路通道,通过徐宿淮铁路的建设,拉近与周边城市的距离。积极参与长三角地方电子口岸“大通关”合作,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形成联网申报、核查、作业的通关协作机制。

  加快引进推广标准化物流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以标准化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提升标准化,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提高物流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省标准的推广,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形成统一规范的物流信息体系。通过集中培训、经验推广等方式,做好物流标准化宣传普及工作。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技术装备、作业流程等,推进标准化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大型物流企业和重点物流园区开展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加强物流技术开发应用。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开展物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在物流企业中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货物自动分拣、移动终端及物联网新兴技术的应用,实现物流业务处理、仓储、运输信息化。鼓励应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KU游体育,开展物流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降低能耗和物耗,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鼓励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中心加大信息化投入,搭建具有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的信息平台。进一步发挥和完善现有的平台功能,加大物流信息资源整合范围,加快建设 “宿迁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宿迁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税务、海关、商检、交通运输、邮政以及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等行业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国际通关的电子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借鉴“传化物流”模式,加快建设大型货物配载平台(公路港),提供便捷配套服务,加强供需信息沟通,降低车辆空载率。

  “十二五”期间重点从物流园区(中心)、多式联运、物流企业培育、公共信息平台四个方面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可行性的重点物流工程(见附表)。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围绕中心港、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围绕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专业市场等物流需求集聚地,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中心城市的运河中心港物流园,以及沭阳、泗阳、泗洪三县城区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加快实施洋河酒类产业物流中心、宿迁粮油食品物流中心、中联保税物流中心、华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义乌商城物流中心、耿车货物配载中心等专业物流建设项目,打造专业化物流产业集聚区。

  注重物流园区与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多式联运及转运设施,实现运输无缝衔接。加快实施宿新高速、新建宿扬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至苏皖界段)及京沪高速宿迁段改拓宽工程,实施S344和S326沭阳段、S121宿迁段以及其它干线公路改建工程,完善高速快速干线公路网。抓住盐河航道整治提升贯通连云港港口机遇,加快相关航道建设,打通入海通道,构建水水联运体系;加快淮河、沭河等的航道清理改造工程,提升航道等级。加快运河中心港、陆集码头一期、恒力码头、泗洪港区城东码头、泗洪港区双沟码头、沭阳港区华冲码头一期等港口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港口功能;适时开展泗洪和湖滨新城小型通用机场建设研究规划工作;加快推进宿宿淮铁路建设和徐宿淮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公铁水联运的发展。

  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大小、成长性高低等,选择培育一批市级重点物流企业,优先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重点发展领域企业。重点支持苏宿国际物流、中联物流、通联物流、金海岸物流、华东冷链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建立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建设用地上给予倾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上市融资上给予优先,在品牌创建上给予支持,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切实担当物流龙头企业的重任。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适应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需求的物流信息平台、通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与推广和物流标准化试点项目。加快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和企业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搭建“宿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整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围绕《规划》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规划对物流业发展的引领、指导、约束和推进作用,“十二五”期间,必须强化管理体制、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监督评估,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推动全市物流业健康、持续发展。

  进一步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组建物流协会,完善物流统计监测工作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统筹协调、运作高效的物流管理体制。

  加强对物流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建立健全市、县(区)物流业工作组织机构,成立宿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牵头,市发改、经信、交通运输、商务、农业、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着力解决物流业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项目,指导推进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

  组建物流行业协会。以重点物流园区、重点物流企业为骨干,组建市、县(区)物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协会在规划编制、政策研究、行业自律、统计信息调查、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功能,规范物流企业行为,促进物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完善物流统计监测工作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宿迁市物流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的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经济调控提供有力依据。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物流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71号)精神,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促进全市物流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完善物流业土地使用政策。抓好物流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充分考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及相关道路等用地,确保物流发展的用地需求。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基础上,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鼓励新建物流项目利用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者对外提供物流服务,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率。

  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支持物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省重点(示范)物流企业、重点(示范)物流基地。用足用好物流企业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物流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专项鼓励政策。关注国家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动向,积极争取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早日统一,进一步减轻仓储、配送、代理企业的税收负担。

  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开展全面清理涉及物流运输的各项政策、规定,重新核定各类检查、收费、价格标准,制定和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鼓励货运企业使用绿色环保型车辆,按照城市市区货运车辆禁区通行证管理制度,根据城市物流配送的实际需要,对重点培育的物流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发证。对列入重点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继续执行并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落实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等政策,提高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效率和鲜活农产品进城便利通行程度。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和投融资政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支持。设立市级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各县相应设立物流业专项发展资金,并根据财力的增量逐年增加。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重点支持物流企业创建品牌、争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和重点物流企业、实施物流标准化和新技术推广、冷链物流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物流建设项目。

  完善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进入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重点物流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信额度给予政策倾斜。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改进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重点物流园区引入融资租赁公司或与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业务合作,为园区物流企业使用大型运输、装卸工具提供融资、融物服务。对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给予与重点物流企业同等的税费优惠和扶持政策。

  加快实施“现代物流人才工程”,为物流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广泛智力保障。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各种方式,强化对物流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提升物流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培养造就一批与物流业发展相适用的技能人才。

  大力引进物流紧缺人才。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聘请国内、外物流及多式联运研究专家、知名物流企业负责人等组成“宿迁市物流发展专家库”,作为宿迁物流发展的“智囊团”,科学把握物流发展战略方向,准确提出适应宿迁实际的具体发展对策。

  加强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选派专业人员到国内外物流科研单位和物流著名企业进行物流学习培训和参观实习,加强国内外物流专家指导宿迁重点物流园区、重点企业的建设和运行,实训培养一批本土高素质物流人才。

  建立规划考核体系。建立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纳入年度计划和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并以规划作为政府审批核准物流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分年度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期末评估,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并对规划建设项目实行滚动管理,及时充实调整相关建设项目。

  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财政、审计、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市各界人士对物流规划实施和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强化信息引导,健全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物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