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放眼蓉城大地,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如雨露浸润百姓心田,又如战鼓催人聚力奋进
一场场接地气的宣讲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篇篇有声势、见实效的新闻报道,打开成都走向全国与世界的门窗;一条条增“颜”提“质”的创新之举,让文明风尚激发城市活力;一个个掀起热潮的文化活动,激活了巴蜀文化的“一池春水”,焕发勃勃生机
回望过去一年,成都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习文化思想,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贡献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过去一年,成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牢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思想之旗凝聚奋勇前行的磅礴之力。
去年5月,沿着习在成都视察时的足迹,市级领导干部开展主题教育实地学习。在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厅,大家重温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国网成都高新供电公司,实地了解城市保电供电工作和成都高新员服务队相关情况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热潮持续升温。成都紧抓“关键少数”,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作用,建立“一月三学”机制,跟进学习习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通过举办读书班、实地学习、专家授课辅导、开展专题调研等形式深化理论学习,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拼经济搞建设的实践力量。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4次,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单位共开展中心组学习1.8万余次,示范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创新推进宣传宣讲,理论声声入万家。在成都,社区干部、“蓉漂”青年等群众身边人通过坝坝会、“湖畔音乐会”“百姓故事会”等形式多样的微宣讲,将“大道理”故事化、生动化、形象化;举办“理响成都”第四届理论宣讲大赛,坚持开放办赛、示范带动,持续扩大“理响成都”品牌效应;发挥“蓉耀青年”成都大学生新思想宣讲团作用,让新思想新理念深入高校学生,扩大思政工作影响力和吸引力,覆盖青年学子600万人次。“大运会志愿者”青春开讲,“微网实格”入户宣讲,发放《大运会宣传手册》,广泛营造全民支持、参与、共享大运会的浓厚氛围;“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青春大讲堂”的开讲,让广大青年网上网下同上一堂青春大课65支品牌队伍、700余支基层宣讲队,开展多元化理论宣讲3.5万余场,生动、立体、全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阐释,理论成果不断涌现。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习文化思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实践”等重大课题研究,推出《新思想指导成都新实践》系列丛书,组织媒体常态化开设新思想学习专栏,《成都日报理论周刊》《先锋》等平台刊发400余篇理论文章,策划《来到咱身边:青年逢盛世,奋斗正当时》等精品节目。持续建强“学习强国”“一街百站”,推动“学习强国”有机融入村社院落等市民群众生产生活场景,把市民身边的文化生活场景升级赋能为新思想学习阵地,为新时代治蓉兴蓉注入源源动力。
成都大运会期间,围绕“爱成都迎大运”等重大主题,精心做好城市形象提升,提炼标语口号400余条,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觉景观装置93个,设计制作“大运营城惠民”主题公益广告画面百余幅,在全市户外LED大屏、地铁公交电视、电梯广告等载体进行投放。
中外媒体齐聚东安湖畔,10万余篇新闻报道、超310亿次阅读量,让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万千气象成都图景传遍全球;随着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正式开幕,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嘉宾、8000余名会员共赴盛会,以科幻为媒,引爆科幻热潮。
纵挥凌云笔,书写新时代。这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坚持以强信心为重点,用强大舆论声势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主题宣传高昂响亮。2023年,中央主流媒体围绕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智慧蓉城建设等主题刊播成都稿件5000余篇(条),报道数量居全国前列。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三个做优做强”、产业建圈强链、“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蓉城建设等全市中心工作,组织市级媒体建立10个宣传工作专班,组织100余项主题策划,精心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宣传,扎实开展“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等专题报道,常态开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等专题专栏,推出新闻产品40余万篇(个),全景展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生动实践。
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成都聚焦重大主题网络宣传,积极彰显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加强议题策划设置,做强“蓉平”“红星评论”“观江流”等网评品牌,推出新媒体产品4000余篇,广泛传播主流价值正能量。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成都坚持移动优先,聚力全媒体建设,实施“内容+技术+产业”三轮驱动战略,深化市广播电视台、成都传媒集团改革,市级新媒体集群总用户数超3亿,提质增效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生产能力和精品数量大幅跃升。成都发布、锦观新闻、红星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看度新闻等市级新媒体平台成长迅速,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度持续攀升。
国际传播创新有为。国际性体育赛事,历来是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绝佳舞台,成都牢牢把握机遇,借势成都大运会、世界科幻大会等重大赛会,面向世界讲好成都活力蓬勃的发展故事、市民的幸福生活故事,350余家齐声共鸣,推出多语种新闻报道,累计触达海外受众上亿人次。组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多维展示天府文化魅力,举办“熊猫小记者全球追访一带一路大型公益新闻接力行动”,搭建深化文明互鉴、增进友谊对话的平台。
去年11月,成都连续15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友善包容的市民特质,文明和谐的城市氛围,这就是幸福最生动的注脚。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市井街巷里的面馆让遇到困难的人免费吃面,动车上架起临时产房视频连线接生,重庆歌乐山景区成都姑娘跪地救人,一件件凡人善举登上热搜,一次次朴实感动直击人心,汇聚成最暖的城市温度。夜幕降临,道德模范的人物故事点亮天府双塔,这是一座城市对他们的致敬。去年,成都聚力打造“德润蓉城”人文品牌KU游体育,350余名“成都榜样”感人事迹全城传扬,130余件“平凡之善”温情故事点击量超亿次,心怀家国、崇德向善的城市精神唱响全网。
文明是内化的习惯,文明也是外化的表达。参与文明交通得到点赞和鲜花,乘上文明巴士开启美好旅途,成都市民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和文明不期而遇。去年以来,全市聚焦文明交通、文明养宠、文明观赛、文明旅游等主题,“一月一主题”创新开展“文明月月行”文明行为倡导活动,通过“正面激励+负面劝导+宣传倡导”的方式,推出“文明巴士”流动站点、“东张西望”文明说唱、“主播街拍”创意街访等主题宣传活动1万余场。“金芙蓉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系列征集活动中,诗人作家、摄影爱好者、网络大V、学生、市民等踊跃参与,1.3万余件征集作品网络点击超2亿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丰富文明内涵、弘扬城市精神。凤凰山体育场响起“文明观赛成都雄起”倡议,陈奕迅演唱会设置文明打卡小站,电影院播放文明观影短片一场场精心设计的群众性主题活动构筑起市民的文明共识。“迎大运盛会展文明形象”“文明四季节日新风”“到成都街头走一走看见文明成都”等20万余场活动遍布大街小巷、深入基层网格,文明培育嵌入生活、消费、网络各个场景。
成都是一座友善的城市,成都人骨子里始终镌刻着互助奉献的基因。1000余个城市志愿服务小站的“小青椒”们为大运会期间的中外游客提供暖心服务,四川音乐学院的学生每周到医院给患重度脊柱畸形的“”当志愿声乐老师,“小牛哥先锋车手”志愿服务队的快递小哥成为走街串巷的“流动探头”一年来,成都大力构建“1公园+3329中心(所、站)+1000小站(驿站)”文明实体矩阵,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全面支撑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智慧化平台“文明兴蓉”,广泛开展“每周一小时”“专业志愿365”等志愿服务系列活动,366万名志愿者日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服务市民超500万人次。万千市民、全城志愿,已经成为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强生力军。
文明有细节,城市才有质感。门外是人声鼎沸、烟火十足的菜市;门内是窗明几净、书香满溢的书屋。去年国庆,成都首批“菜市书屋”建成开放。烟火气和书香味,在市井深处悄然融合,一如这座城市和谐包容的人文气质。
人民满意,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唯一标准。市民,是文明城市的建设者,更是阅卷人。从精神文明“六大专项”提升行动,到“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从全国率先成立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会,到280余家社会组织和2370余个文明细胞的聚合发力;从“烟头不落地”“Citywalk看文明”等品牌活动的如火如荼,到“文明公益大使”“星级文明骑手”评选出炉6900余处城市风貌焕新,2100万市民主动参与,城市“面子”和文明“里子”同步提升,一点一滴的变化就发生在市民身边。人与城相互依存,城与人互相成就。文明,就像一张巨幕,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射在蓉城大地。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每个人都能从城市的变化和市民的笑脸中找到答案。
回望2023年,“蓉火”把大熊猫和太阳神鸟的形象带进北大校园,把成都的历史文化和青春故事传向世界;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把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的邛窑文化带进当前时空;成都博物馆迎来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重磅大展,吸引源源不断的观众“一来再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座城市、一方水土的根脉。成都积极在服务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中找坐标、强担当,坚持以文润城化人、惠民兴业,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事实上,“寻根”与“活化”的故事常年在成都上演着。一年来,成都持续擦亮城市靓丽文化名片,聚焦传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东华门等十大考古遗址公园,持续推动“金沙三星堆”联合申遗,提档升级薛涛纪念馆等展陈。加强李冰、扬雄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活化,打造《龙腾虎跃中国年味》成都专辑,推出《非遗珍宝在成都》系列微纪录片等。打造“天府文化云讲堂”,举办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开展传统工艺进校园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数千年前,成都就是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名城;今时今日,“三城三都”的建设推动成都成为世界文化名城。
2023年10月18日,菁蓉湖畔的成都科幻馆迎来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这项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题活动首次走进中国,吸引了超2万名幻迷参会。
除了文化融合,大会也带来了产业“破圈”。继成功孵化《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文创IP后,成都又打造了《遮天》《汉化日记》《银河帝国》《万国觉醒》等一批数字文创出海精品,创作质量、数量均进入全国“头部梯队”。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去年成都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著作权登记达32.61万余件,其中软件登记跃升至全国第三。成都设立西部地区首个区域性股权市场文化专板“天府文创板”,编制科幻产业“1+1+3”政策规划,引进三体宇宙全球总部等重大项目86个,加快天府国际动漫城等116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第七届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1000余场,“三城三都”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
如今,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建成天府艺术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等,高水平运营成都城市音乐厅、东安湖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15分钟行程范围就能看展览、听音乐会、阅读,与朋友一起享受美学空间带来的幸福感这样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正在成都逐步实现。
这是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日渐提升的一记注脚。近年来,成都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建成世界科幻公园、四川大学博物馆群等文化地标,改造升级铁像寺二期等特色美食街区,文轩BOOKS成华店等2家书店获评2023年中国年度最美书店,打造100余个“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20个沉浸式文化空间等文旅新场景,策划推出舞剧《大熊猫》、京剧《薛涛》、电影《孤军》、电视剧《故乡,别来无恙》《做自己的光》、歌曲《国色》等精品力作,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和全民阅读等活动1万余场,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又踏层峰望眼开,更扬云帆立潮头。2024年,将是充满希望、充满机遇、充满力量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更好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拼搏进取,推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作出更大贡献。